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刘璋在三国 > 第16章 学文习武(一)

第16章 学文习武(一)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盗墓:开局收无邪为徒 十年后:孩子妈妈要嫁人 黑化魔女宠夫攻略 自爆逃债很缺德,我靠讨债攒功德 重生02,制霸全球从刮刮乐开始 三胞胎死后,我嫁给了渣前夫他小叔 魔瞳:境界 八零换亲,被全家宠翻,日子红火 冰河再临:我握亿万资源 都市道观:许愿要用献祭换!

刘璋缓缓念道

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

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
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

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

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

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

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

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

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”

刘璋念完蔡琰也已经写完,蔡琰问道:“师兄这首诗叫什么名字?”

刘璋说道:“就叫它关雎吧。”

蔡琰念叨着:“关雎……关雎,好名字。”

然后又盯着刘璋问道:“师兄这首诗是为谁所作?”问完以后,已经羞红了脸,不过她还是盯着刘璋,她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,哪怕不是也无妨,别是自己自作多情就好。

刘璋定定的看着她说道:“自然是为师妹所作,我知道我这样有点唐突,可追求美好的事物乃人之本性,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,师妹信不信一见钟情?”

蔡琰羞红了脸说道:“信。”

刘璋满意的点点头:“那就好,我自认为自己也不算不学无术之人,不论从文学还是武艺,或者是身体健壮,哪怕是家世,都比河东那个病秧子强的多吧?他都有求娶师妹的资格,我为何没有追求师妹的资格?”

蔡琰惊讶的问道:“师兄听过河东卫家!”

刘璋嗤笑道:“本来没听过,不过我后来打听之下,才知道原来卫仲道求娶过师妹,不过师父不知道什么心思,以师妹年幼给推了回去。”

说完还是不解气,又补充了一句:“那卫仲道算什么东西,也配求娶师妹?”

蔡琰赶紧打断他:“师兄别乱说,再说,婚姻大事历来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也不是我能做主的。”

刘璋一听有戏,追问道:“那如果师父同意了,你是不是也同意。”

蔡琰害羞的点了点头,刘璋开心的一把抱起她在亭中转了几个圈,吓得蔡琰大惊失色:“师兄你干什么?赶紧放我下来,被人看到成何体统。”

刘璋这才放她下来,看着她笑道:“师兄只是太激动了而已,那按师妹所说,是不是没人看到就可以抱了?”

蔡琰知道了刘璋的心思后,也没那么害羞了,掐了他一下,矫声道:“师兄又不正经了,小心被爹爹看到,打你板子。”

刘璋最硬道:“我皮糙肉厚的怕什么?”

不过还是有点怕蔡老头发飙,让管家、丫鬟还有刘三刀他们都退出去,守着门口,如果蔡邕回来就大声通知他。

蔡琰并没有阻止,然后两人就在凉亭里聊天,蔡琰把她的琴拿出来,给刘璋弹奏,刘璋坐在那里,闭着眼睛,一脸享受的表情,心里不禁感叹:人生当如是也!

两人一直聊到中午,管家送来饭菜,刘璋把其余人都打发走,两人静静的吃着饭,蔡琰看刘璋也不吃,就盯着她看,奇怪的问道:“师兄为何不吃?可是饭菜不合胃口?”

刘璋笑道:“那倒不是,师妹没听过秀色可餐吗?看着师妹就已经饱了,哪里还用再吃东西。”

蔡琰白了他一眼:“饿死你算了。”

刘璋嘿嘿一笑,这才端起饭碗吃了起来,从身体变异以后,刘璋的食欲大增,蔡琰才吃了一小碗饭,几口菜,然后就看到刘璋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,三下五除二就把桌子上的饭菜扫光了,看的蔡琰都瞪大了眼睛,这是猪转世吧?怪不得叫猪脚呢。

等刘璋打了个饱嗝后,蔡琰赶紧给他拿了一杯茶,担心的说道:“师兄吃饱了吗?没吃饱我再让厨房给做点。”

刘璋接过茶杯喝了一口,摆摆手:“不用不用,吃饱了,可是吓着师妹了?”

蔡琰担心的看着他说道:“师兄在府里经常吃不饱吗?”

刘璋愣了一下,才反应过来蔡琰说的啥意思,笑道:“怎么会呢?我娘那么宠我,怎么会吃不饱,只是最近不知道是正在长身体还是别的原因,我感觉到我力量大增,而且饭量大增,特别喜欢吃肉食。”

蔡琰担心的说道:“要不去看看郎中吧,喜欢吃肉食明天让厨房多做点,平常府中就只有我一个人在,父亲在国子监当值,我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,师兄以后想吃就过来吧。”

刘璋嘿嘿笑道:“师妹不怕我把蔡府吃穷吗?”

蔡琰白了他一眼:“吃穷就去你家收账去。”

刘璋哈哈大笑:“还没过门就想着进府了啊?”

蔡琰气急,拿起桌子上的筷子打刘璋,刘璋也不躲,两人闹了一会才作罢,刘璋对蔡琰说道:“师妹,我给你表演个节目吧?”

蔡琰看着他奇怪的问道:“表演什么?”

刘璋让她站起来,然后双手抓着石桌的两条腿一使劲,在蔡琰惊恐的目光中把石桌举过头顶,然后又缓缓放下。

放下以后刘璋拍了拍手笑道:“师妹,如何?师兄算得上天生神力了吧?”

蔡琰崇拜的看着他说道:“我一直以为师兄是个文士,没想到师兄竟然有如此神力,我看比皇宫里的那些御林军都厉害,师兄以后是想走武将之路吗?”

刘璋叹息一声:“我也不想的,可我家的情况想必你也知晓,我父亲已经身居高位,大哥也在朝堂,二哥将来估计也在朝堂,我要想出人头地,只有走武将这条路了,要不然这种一门都在朝堂任高位的情况,别说陛下不答应,就算陛下答应,朝堂之上的大臣也不会答应。”

蔡琰拉着他的袖子担心的说道:“可是武将很苦的,再说战场上刀剑无眼,到时候伤着了可怎么办?”

刘璋顺手就把她抱进怀里:“本来我的愿望只是赚点小钱,然后去各州以陛下的名义赈灾,也算尽我所能为朝廷做点事了,可既然上天给我天生神力的体质,不闯出一番事业,岂不愧对这具身体?再说我是做将军的,又不是小兵,不用去前线厮杀,师妹不用担心。”

看蔡琰还是皱着眉头,刘璋安慰道:“我这已经很好了,师妹是不知道,有多少人因为在朝廷没有关系,有功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赏赐,一旦吃了败仗,就只剩下背锅了,我在朝堂有卢师、蔡师、父亲给撑腰,胜了没人敢吞我的功劳,拜了最多也就是罢官而已,没有性命之忧的。”

蔡琰叹息一声,虽然她不参与朝政,可也知道刘璋说的是实情,这个世界从古到今都是这样,哪有那么多公平?连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最后都是被人诬陷而死的,何况是那些无人问津的小人物呢?

刘璋继续说道:“琰儿不多出京城,不知道外边的情况,现在我大汉十三州,遍地是灾民,朝廷无力赈灾,官员争权夺利,长此以往,离天下大乱也不远了,如若真有那么一天,没有兵权在手,如何自保?又如何能保的了家人呢?”

蔡琰点点头,依偎在他胸前也不说话,两人就这么静静的依偎在一起,良久以后,蔡琰才发现姿势不雅,而且刘璋的手还在那作怪,蔡琰赶紧和他拉开距离,娇嗲道:“你现在也是一代诗人了,怎么还如此不正经,你下午没事不是还要去卢大人府上吗?赶紧去吧。”

刘璋哈哈大笑:“这就去,这就去,师妹不要太想我哦。”

说完已经大踏步离去,留下蔡琰独自一人在风中凌乱。

出门以后刘璋又去东市买了些礼物,才往卢府赶去,卢毓也在,两人见过礼后,刘璋听闻卢植还没下值,就先去后宅拜访下师母,卢植的夫人也是大家族出身,来自太原王氏,不过为人很是和蔼,对刘璋嘘寒问暖,刘璋陪着师母聊了一会,卢毓跟他说卢植回来了,刘璋赶紧前往拜见。

来到书房,看到卢植正穿着官服在那办公,刘璋上前一步:“拜见老师。”

卢植抬头看了他一眼,笑道:“季玉来了啊,先坐吧,等我处理一下公务。”

卢植如今的官职为中郎将,这在将军之位不常设的东汉来说已经是高官了,仅次于九卿。

普及一下东汉的官职系统。

东汉的建立,是西汉旧皇族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。所以东汉官制基本上沿袭了西汉官制的制度,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。与西汉比较,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:大大加强皇帝权力,不设丞相(东汉末年曹操任丞相是特例),削弱三公的权力;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,废除地方军队;强化内朝权力,外戚、宦官掌握大权,这一官制对后来的三国官制也有较大的影响。

三公九卿制,据史记记载“闻古之圣人,不居朝廷,必在卜医之中。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,皆可知矣。试之卜数中以观采。”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。周代已有此词,西汉今文经学家据《尚书大传》、《礼记》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、司徒、司空,古文经学家则据《周礼》以为太傅、太师、太保为三公。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,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,但不常置。从武帝时起,因受经学影响,丞相、太尉和御史大夫被称为三公。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。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,秦已经有了这种制度,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。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,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。

察举制,是中国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,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,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、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,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。察举制的选人权在地方长官手中,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、好友亲朋,甚至营私舞弊、朋比结党,就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。针对察举制的弊端,汉顺帝阳嘉元年(132年)采用左雄的建议,对察举制进行改革,引入考试机制,史称阳嘉新制,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。察举制经过汉顺帝改革后,已接近科举制的门槛。其推行的阳嘉新制虽在察举制的庭园之内,但也走到了察举制的尽头,标志着察举制达到顶点,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而积累到了隋唐就演变成了科举制度。

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,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。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。东汉皇帝即位,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,总领政务。御史台体制贬损,成为少府属官。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,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,隶属少府。

太傅:东汉一朝,由于讲求经术,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。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。太子即位后,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,成为事实上的丞相。历史上,赵熹、邓彪、张禹、冯石、冯鲂、桓焉、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。太傅死,即除此官(不再任命),以示崇重。汉灵帝时,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,后来陈蕃被处死,以胡广继任,这是例外。

与西汉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上公不同,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,无太师、太保官。汉献帝时,董卓迁都长安,自任太师,位在太傅上。这是权臣擅权所为,死后即废。

据《汉官》记载,太傅所属官吏有:长史一人,秩千石,掾属二十四人,令史、御属各二十二人。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,掌章奏、顾问。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,分曹办事。令史、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,办理文书、车马等琐事。

东汉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,均秩万石。三公师长百僚,名义上为最高官职,其实并无实际权力。

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,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。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。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,并不以实权付三公。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,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,以示高节。例如:宋弘为大司空,在位五年,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。伏湛行大司徒事,以冬祭高庙(汉高祖刘邦的宗庙),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,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,免官。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、苛刻,韩歆为司徒,以直言忤旨,免官遣归乡里,与其子皆自杀。之后,欧阳歙、戴涉相继任大司徒,下场都是论罪下狱、被处死。

太尉:汉光武帝即位,置大司马官,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,每岁末,评定等次,上奏皇帝,作为军官升迁、降调的依据,当时有大司马吴汉。

建武二十七年(51年)改大司马为太尉。按东汉制度,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。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、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,定议后会衔上奏。东汉一朝,仅见牟融、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,与太傅参决政事。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,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。

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,太尉领太常、卫尉、光禄勋三卿。太尉府属吏有:长史一人,秩千石,总管各曹事务。各曹掾、史、属共二十四人。在诸曹中,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;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;户曹负责户籍、祭祀、农桑;奏曹负责奏议;辞曹负责审理案件,接受上诉;法曹负责驿站事务;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、运输事务;贼曹负责缉拿盗贼;决曹负责裁决刑法;兵曹负责军事事务;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;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。此外,还有黄阁,主簿,是阁下诸吏的长官。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,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;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;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。其他令史分隶诸曹,办理文书事务。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,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,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,太尉诸曹所领事务,或受制于尚书台,或仅仅为文牍往来,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,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。

司徒:汉光武帝即位,置大司徒官,负责人民教化,掌礼仪诸事。与太尉、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,定议后会衔上奏。

参考:《汉官仪》:“王莽时,议以汉无司徒官,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。世祖(刘秀庙号)即位,因而不改。”《后汉书·百官一》载:“司徒,公一人。本注曰:掌人民事。凡孝民孝悌、逊顺、谦俭、养生送死之事,则议其制,建其度。凡四方民事功课,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。”

建武二十七年(公元51年),去“大”,称司徒。

司徒领太仆、鸿胪、廷尉三卿。属吏有长史一人,秩千石。掾属三十一人。

司空:汉光武帝即位,置大司空官,负责水利工程、城防建筑、宫室营建等事务。与太尉、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,定议后会衔上奏。

建武二十七年(公元51年)去“大”,称“司空”。

司空领宗正、少府、司农三卿。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、掾属二十九人、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。

大司马: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,为加官,加于大将军卫青、骠骑将军霍去病。东汉光武帝时初设大司马,后改为太尉,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,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。东汉时太尉与司徒、司空并称三公,为三公之首。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,后来三公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。东汉末年,三公已为虚职,后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,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,如刘虞、李傕均担任过大司马。三国时期,各国在三公之外亦另设大司马,高于大将军。如:魏国大司马有曹仁、曹休、曹真、公孙渊;蜀汉大司马有蒋琬;吴国大司马有时分设左大司马、右大司马,其大司马有吕范、吕岱、陆抗、诸葛靓,左大司马有朱然、朱绩,右大司马有全琮、丁奉。

九卿:东汉沿西汉制度,以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为九卿。与西汉不同的是,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。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三卿属太尉;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三卿属司徒;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三卿属司空。

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“卿”字,如太常卿等,秩中二千石。除此之外,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有,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,由西汉的常侍曹、二千石曹、民曹、主客曹改为六曹:改常侍曹为吏曹,增三公曹,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。尚书台增设左右丞二人,诸曹侍郎各六人,令史诸曹各三人,事务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。尚书台组织较西汉尚书要重要、庞大的多。

将军:在秦代及以前,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、前、后、左、右将军。汉代将军不常设,主征伐。事毕则罢。汉文帝时始有车骑将军、卫将军;汉武帝时始有骠骑将军。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、卫将军、前将军、后将军、左将军、右将军,不常置。西汉初,大将军、骠骑将军位次丞相,车骑将军、卫将军、前、后、左、右将军位次上卿。后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、卫将军皆位比三公。东汉末时大将军位在三公上。骠骑将军,车骑将军皆秩同公。东汉中期以后,太后临朝称制,外戚以大将军执政,与太傅、三公合称为五府。

以上将军均开府,府属有长史、司马各一人,从事中郎二人,掾属二十九人,令史御属三十一人。将军以本号领军的,各有部曲、校尉。

汉魏时期,有军功者比比皆是,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。因此常在“将军”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,这种名号并无一定,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,因此称为杂号将军。临时设置,事毕即撤。如骁骑、楼船、材官、伏波、贰师、度辽、龙骧等,或以所领部队(如骁骑、材官),或因奉行的任务(如李广利攻贰师城)。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,自永平八年(65年)后常设。

东汉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,在郡、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,不过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。在州一级,则有根本性的差异,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,凌驾于郡之上。至此,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、郡、县三级制,一直延续到隋朝“废郡”为止。

州刺史: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,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。另以京兆、左冯翊、右扶风、河东、河南、河内、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,称司隶部(汉代州也称部)。

司隶校尉是京官,本职为监察在京百官不法事。东汉时,每每退罢三公均由司隶校尉纠劾所致,所以司隶校尉号为“雄职”。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,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、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,称“三独坐”。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,属官有从事(流行的韩剧中每每出现的从事官就是由此得名)、假佐(假:代理的意思;佐:助手的意思。就是说是可以代行事务的助手)等,另统领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隶组成的武装警察部队,司隶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。

诸州沿西汉汉成帝制度,设州牧一人,秩二千石。建武十八年(公元42年)改刺史,秩六百石。汉灵帝中平五年(公元188年),再改州牧,秩二千石。东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,纠劾所部太守县令不必如西汉制度上三公按验,可以直接罢免之。改州牧后,兼领军政,位高权重,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,而管辖地域的广阔,又不是节度使所可以相比的。

与西汉相同的是,刺史也要周行郡国,查探政情,年终回京复奏。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自回京,而是派遣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而已。

郡国: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:王国二十七,司隶部属郡七,列郡七十一。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,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,其中豫州领郡国六,冀州领九,兖州领八,徐州领五,并州领九,幽州领十一,青州领六,荆州领七,扬州领六,益州、凉州各领十二,交州领九郡。

东汉制度,皇子封王,以郡为国。每国置傅、相各一人。傅主王府事,职如汉朝的太傅;相如郡太守,主政务;相有长史一人,职如郡丞。另置中尉一人,秩二千石,职如郡都尉,是主管军政、缉捕盗贼的军官。

王府置郎中令一人,秩千石,职务和汉朝的郎中令相类似,主管王府的大夫、郎等;仆一人,秩千石,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;治书数人,秩六百石,职如尚书;谒者数人,秩四百石,职务是奉王命出使;另有礼乐长、卫士长、医工长、永苍长、祠祀长等,秩皆比四百石。

郡太守秩皆二千石,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,长官称河南尹,位比九卿,秩中二千石。诸郡各置丞一人,位次太守,秩六百石,负责民政事务;边郡(就是设置在边境地区的郡)另置长史一人,秩六百石,负责军政事务。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,负责具体军事指挥。东汉内地不设郡都尉,以太守领兵。边郡置都尉或属国都尉领军并辖县,地位略与内地较小的郡相仿。如汉和帝永元元年(公元89年),置西河属国都尉、上郡属国都尉;永和十五年(公元105年)置辽东西部都尉;汉安帝置右扶风都尉、京兆虎牙都尉等。

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。

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,侯国置相一人,相当于县令或县长(以侯国大小为异),相不隶属于列侯,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。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,置家丞、庶子各一人,是侯府官,不管理民政;不满千户的,只置庶子一人。东汉的侯另有乡侯、亭侯,所封之地各为一乡、一亭,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,与乡、亭相等。

皇后、皇太后、公主的封地称邑,置令、长。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。

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,隶属于郡,多设于巴、蜀等西南地区,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。

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,秩千石;县丞一人,掌民政、文书、仓库;县尉二人,掌治安。

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,秩三百石或四百石;县丞、县尉各一人。

东汉诸县出产盐的,置盐官,负责管理盐场、盐矿,征收盐税。出产铁的县置铁官,负责冶炼、铸造。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,负责管理工匠、征收工商税赋。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,负责管理渔场、征收税赋。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,均隶属于少府,属于派出机关。

东汉在县以下的官制与西汉无异,具体可以参见西汉官制。

东汉官职列表

秩万石的官职如下:

即:月奉三百五十斛

上公:太傅、大司马(东汉末年于三公之外别置大司马,位在三公之上)

三公:太尉、司徒、司空

将军:大将军(大将军有时位在三公上,有时位在三公下)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

秩中二千石的官职如下:

即:月奉百八十斛

太尉领:太常卿、光禄勋、卫尉

司徒领:廷尉、太仆、大鸿胪

司空领:少府、宗正、大司农、

将军:卫将军、前将军、后将军、左将军、右将军

太子太傅、执金吾、河南尹、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

秩真二千石

即:月奉百五十斛

后汉书未记载有“秩真二千石”及其官职,或言真二千石即为二千石。存疑

秩二千石的官职如下:

即:月奉百二十斛

地方长吏:郡守、州牧

诸王国属官:国相、国傅、(王国)御史大夫及诸卿

大长秋、太子少傅、将作大匠、度辽将军等诸杂号将军(骁骑、楼船、伏波、龙骧等)

秩比二千石的官职如下:

即:月奉百斛

少府属官:侍中、中常侍

光禄勋属官:五官中郎将、左中郎将、右中郎将、虎贲中郎将、羽林中郎将、奉车都尉、驸马都尉、

骑都尉、光禄大夫

北军中候监领:屯骑校尉、步兵校尉、越骑校尉、长水校尉、射声校尉

将军部曲:大将军营五部校尉

诸王国属官:中尉

司隶校尉、属国都尉、使匈奴中郎将、护乌桓校尉、护羌校尉、城门校尉、都护将军

秩千石的官职如下:

即:月奉九十斛

将军府属官:将军长史、将军司马

太傅府属官:太傅长史

三公属官:三公长史

少府属官:御史中丞、尚书令

廷尉属官:廷尉正、廷尉左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抗日之鬼打鬼 虚幻的战火 大唐:拜托,我真没想造反啊 三国: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 大唐:摊牌了,我就是全能高手 战国太阁第一人 全职高手之醉卧伊人笑 大唐第一节度使 重生战将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